日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让被三叉神经痛折磨4年之久的王先生,恢复如常,顺利康复出院。
据了解,6月下旬,来自浙江台州的王先生,右后方上下牙根、下唇及面颊部阵发性剧烈疼痛4年有余,因“右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收住上海四院神经外科治疗。
4年多来,王先生一直间断服用“卡马西平”控制,且剂量较大,但效果不佳。后于当地医院为其进行局部射频热凝治疗,疼痛好转,可治疗一年后,又再次复发。
今年5月,王先生症状明显加剧、疼痛发作频繁,多方打听来到上海四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海涛处求诊。入院后,经完善三叉神经核磁扫描,提示王先生右侧三叉神经根部与一处细小动脉关系密切,准备采取微血管减压手术进行根治。后经医院全面检查评估发现,王先生基础疾病较多: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曾于5年前因冠心病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左心收缩功能下降,不久前还诊断出慢性肾功能不全。
经多学科联合会诊,认为采取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麻醉、术后出血风险偏高、且围术期出现肾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较大。经讨论,决定采取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即可最大程度缓解王先生疼痛症状,又能把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6月下旬,在神经外科主任张志文指导下,由张海涛主刀,成功实施 “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术中在机器人精准定位下,于右侧口角旁由机器人辅助穿刺至卵圆孔预定靶点,C型臂X线下确认穿刺位置准确后,缓慢注入造影剂并观察球囊充盈形态呈“梨形”,保持压迫2 分钟后撤出压迫球囊、结束手术。手术全程约30分钟。麻醉苏醒后,王先生疼痛症状即刻消失。术后当天他即恢复正常进食,精神状态良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张海涛介绍说,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颅神经疾病。目前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域的脱髓鞘病变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而该区域的细小血管压迫是导致脱髓鞘病变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岩静脉分支最为常见。“微血管减压术就是找到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然后把责任血管推开并在血管和神经之间用绝缘材料垫开,从而解除其对神经的压迫。”张海涛解释道,“因此,微血管减压术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根治性、长期疗效最好和首选治疗方式,但不适用于全身状况差、高龄、合并其它重大基础疾病以及拒绝开颅手术患者。”
张海涛说,近年来神经导航机器人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方面的应用得到普遍认可。它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费用低的独到优势,与微血管减压术形成优势互补。同时与射频热凝术相比,患者术中无需忍受剧烈疼痛、精神压力小,且术后面部麻木症状轻、感觉恢复可逆,非常适合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的患者。
之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整个市场对部分规模较小内控较差的城商行、农商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担忧。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传导体系,第一级别是以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一级交易商配资杠杆10倍,一级交易商资金来源主要是央行,第二级别是一级交易商之外的其他银行,第三级别是非银金融机构,流动性央行开始逐级向下传递。
三叉神经张海涛手术上海四院王先生发布于:上海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